关于情人的读后感
玛格丽特.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,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(现为越南南部)嘉定市,她父亲是数学教师,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。她有两个哥哥。1921年她父亲去世。1924年她住在金边、永隆、沙沥。她母亲在波雷诺(柬埔寨)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。
上个世纪30年代,湄公河潘德渡轮,故事正是在这样一个湿漉漉的氛围下为我们展开的。不知道别人看这部小说时是怎样的,自己的的确确的被开头吸引住了。“我已经上了年纪,有一天,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,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。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:‘我始终认识您。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,而我是想告诉您,依我看来,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,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。’”不得不佩服杜拉斯的老道之处,勾起我无限的遐想。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?她的愁与苦,宛若山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草,实实在在却总叫人捉摸不透。时光抛洒在湿润柔软的内心处,渴望着光亮,然而生活却总是在不经意间玩弄着我们。奔跑在宿命为我们刻画的生命线上,曲曲折折、断断续续。生活却又是厚待我们的,给了我们健全的思维,可以去改造生活、玩笑命运。倒是朴树的歌唱的好,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一路春光啊一路荆棘呀 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--------
在杜拉斯看来,爱情就像空气,只要活着就不可或缺。当然,把爱情看的像生命般重要的人,肉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,就像我们说的那样:零落的可以是花,却绝不是春天。苍凉的文字背后,隐藏着欲念和泪水,是灵魂的嗜杀,她是一个唯美的爱情追随者,可以抛弃世俗,但世俗决不饶恕她。故事一步一步的进行着,男人、女人、黑夜、痛苦的压抑着彼此,以致心灵的共振。没有对与不对,两个孤独的人,相依着舔舐悲伤的味道,夹杂着空气中的热浪。原来,爱,是两个人相互取暖,露骨却真纯。我其实是不怎那么喜欢看外国文学的,经常听说的那些作家如萨特、乔伊斯、海明威等,因为图书感中摆放的作品集太繁大而不敢动手。这样就很难将《情人》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作比较,唯一想得到的就是芥川龙之介的《竹林中》。同样是灰色的基调,不过,芥川龙之介透露出的是某中阴郁的气质如《海市蜃楼》中“可是我对那人的脸一点兴趣也没有。正因为这样反而感到可怕。觉得在我们的思想意识的界限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东西似的……好比是点上火柴就能看见可种东西一样吧。”
到这儿又想起了日本作家的自杀情结与抑郁气质,芥川龙之介、川端康成、三岛由纪夫……现在比较被我们这样年龄的人知道的大概是村上春树、渡边淳一了,所描述的也多是寂寞之人发生的寂寞之事。可以说是电影版的《情人》真正成就了杜拉斯,电影背后,人们开始完全的了解她。《情人》已经成了杜拉斯的象征。当生命的阅历与文学作品有了惊人的相似的时候,这时,被迫的就产生了思想的共鸣,此时此刻,已经不是在写小说了,而是书写个人史。周国平说过“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,但是现实中却成了碎片。”怎么就突然感觉很心酸呢?有人总结说《情人》的`独特魅力在三:语言、场景唯美的描述、基调的绝望。绝望是因为对生、对死都已无所追求,于是,生死已不再是问题了。就像结尾写的那样战后多少个岁月过去了,从前的那个白人姑娘几经结婚、生育、结婚、写书。一天,那位昔日的中国情人带着妻子来到巴黎。他给她挂了个电话。是我。一听到这声音,她便立刻认出他来。他说:我只想听听你的声音。她说:是我,你好。他有点胆怯,他和从前一样感到害怕。他的声音突然颤动起来,而这一颤动,使她突然发现他那中国的口音。他说他知道她已经写过好多书,他是从她妈妈那里听来的,他曾经在西贡看见过她的妈妈。然后他对她说出心里话,他说他和从前一样,仍然爱着她,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,他将至死爱着她。哀莫大于心死,此后的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。 沧海变桑田,谁都再也回不去了。 这是谁的悲哀? 回首看看自己,身边的朋友,一个个都东奔西跑的,是我在躲着他们还是他们远离了我?怕被烧的粉身碎骨,我只能期期艾艾的嘴里嘟囔着,上路吧……